人物专访∶文化为桥亲情为根—中华文联协会会长陈春亭的家国情怀
【记者王辉丹/台北报导】 2025/04/27

▲左上∶与郝伯村上将合影,郝伯村亲笔签名照。 右上∶与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钱怀瑜中将(左)合影。 左下∶陈春亭(左)与1979年(第16届)、1999年(第36届)金马影帝柯俊雄(右)合影。 右下∶中华文联协会活动。(图∶陈春亭授权提供)
在清明时节缅怀故人的氛围中,中华文联协会会长陈春亭向记者展示,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、一卷卷墨香犹存的书画作品,无声地诉说著跨越两岸的家族故事与历史传承。从眷村子弟到文化推手,从侍从军官到协会领袖,陈春亭的人生轨迹交织著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。在接受专访时,他娓娓道来自己如何以文化为纽带、以亲情为根基,扛起推动两岸交流的使命。

一、眷村记忆与两蒋精神的传承

「杨梅埔心眷村是经国先生与蒋宋美龄夫人亲自关怀的成果。」陈春亭轻抚一张黑白照片,回忆道。他提到,蒋夫人不仅是眷村建设的见证者,更是中华文联协会的发起人之一,———早在1946年,她即在南京推动协会成立,并力邀书法大师于右任担任首任会长。「爱国爱民的精神,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最珍贵遗产。」陈春亭感慨,这份精神如今化作他肩上重任∶疫情前代理会长,如今正式接棒後,他将整合文联协会与海农会资源,推动两岸文化共融与农产品互惠合作。

二、军旅生涯与人生导师

提及军旅生涯,陈春亭眼中泛起敬意。他曾在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钱怀瑜中将身边担任侍从官多年,「钱将军教我的不仅是带兵之道,更是处世哲学。」而昔日与郝伯村、王升等上将的共事经历,让他深刻体会「军人的忠诚与担当」。退役後,他将这份纪律带入文化事业,更因老庄学会胡志直的甲骨文造诣、画荷大师张杰与副会长包容(牡丹仙子)的艺术熏陶,领悟到「文化传承需要刚柔并济的智慧」。

三、家族史诗∶从山东游击到两岸团圆

陈春亭家族的历史,可视为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。其父陈光先在山东随抗日英雄孙震之父王升将军参军,九死一生中与母亲秦淑兰结下患难深情。母亲曾冒著生命危险保护被追捕的父亲,之後带著尚在襁褓中的孩子,与父亲在基隆码头团聚。陈父放弃军校前程、选择守护家庭的抉择,成为陈春亭心中「责任重於泰山」的启蒙,父母间的关系非常和谐。而长姐陈泯蓁(陈月霞)的故事更令人动容∶她自幼如「小母亲」般照顾弟妹,婚姻不幸却为子女隐忍七年,最终在东莞台商圈闯出一片天,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桥梁。「姐姐教会我,苦难不是终点,而是蜕变的开始。」今年9月,姐姐的突然离世,让陈春亭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怀念。

四、贵人牵线与两岸使命

「没有秋茂园黄秋茂先生,就没有今天的我。」陈春亭笑谈当年「考验」∶黄老以声色财帛试探其心志,见他始终不为所动,最终将侄孙女托付为妻。这段姻缘背後,是黄氏家族对他人品的认可,也让他更坚信「德行是立足之本」。如今,他计画以文联协会为平台,串联金马影帝柯俊雄、邵氏影人蔡杨如松、电影常青树常枫等艺文界力量,同时结合海农会创会长黄芸的农业资源,打造「文化搭台、经济唱戏」的合作新模式。

结语∶愿逝者安息,生者同行

访谈尾声,陈春亭轻声念及已故父母、姐姐与军中故旧。「愿他们在天之灵,保佑两岸同胞携手前行。」他起身展开一幅墨宝,上书于右任名句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,望我故乡」。这或许正是陈春亭的毕生志业∶以文化为舟楫,载著两岸共同的记忆与期盼,驶向血脉相连的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