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關稅衝擊 人力銀行:企業兩策略+兩工具 危機化轉機
美國關稅戰波瀾不斷,造成全球產業供應鏈與經濟預期陷入高度不確定性,面對變局,104人力銀行指出,目前整體徵才市場狀況平穩,建議企業不急削減人事成本,回顧四年前疫情期間裁員後的復甦階段,企業經常面臨「人才補不回來」的困境,2023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數為54.4天,若裁撤過急,恐影響企業未來接單與產能調配能力;現階段,企業應審慎盤點營運與人才需求並以「人才投資」角度厚實人才資本,提升長期競爭力,同時善用政府補助,透過現金流量化等工具模擬分析,理性應對不確定風險。
COVID-19疫情爆發初期,全球供應鏈受阻、營運停擺,部分企業為求生存調整人事結構。根據勞動部統計,2020年台灣最多有1,440家企業實施減班休息,影響人數超過3.1萬人。然而,這些短期措施雖有助於企業降低支出,但當疫情解封、商機快速反彈時,許多企業卻發現原有的人力已經流失,無法即時補足。
104人力銀行徵才資料庫顯示,疫情期間的工作數曾在2020年5月陷入谷底,僅有55.5萬個工作機會,但在2021年5月即攀升到85.2萬個,相當於在一年內出現49%顯著增幅,在報復性反彈的求才需求競爭下,企業便可能遭遇「招募困難」問題,眼睜睜看著復甦後的商機流失。另外,104人力銀行於2024年發布《人資F.B.I.研究報告》也指出,2023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數為54.4天,員工自願性離職率21.8%,皆高於疫情前水準,企業持續面臨無法補齊人才的窘境。
人才養成不易,從招募、錄取、到職、上手,平均需約3至6個月時間,人才資本的重建遠比企業預期來得困難與緩慢,面對如今的貿易變局,104人力銀行呼籲企業汲取過往經驗,不應操之過急或輕易裁員而損害長期競爭力。
為協助企業在不穩定局勢中穩住戰力與人才,104人力銀行提出人才管理的兩大避險策略,協助企業保有適度的營運動能。
策略1:內部人才盤點與再分配。企業平日即應掌握內部人才的專業技能與職務能力,適度盤點並比對各部門人才需求,彈性支援高產能或高需求單位,減少人員閒置與重疊,有助提升整體效率與強化團隊凝聚力,降低裁員所造成的信任與士氣損耗。
策略2:採行「投資人才」的觀點。104人力銀行建議企業將人事費用與成本轉為「人才投資」的觀點,針對關稅風暴下的轉型需求提升員工技能,例如將部分工作時間轉為在職訓練,善用政府資源,安排數位轉型、AI工具應用、語言能力、或流程自動化等相關訓練。根據104人力銀行2024年《人資F.B.I.研究報告》,疫情後的2021到2023年之間,主動投入人才培育資源的企業當中,有13.6%的企業出現超過20%以上的營收成長,將危機轉為長遠競爭力。
另外,104人力銀行提出以下兩大工具,協助企業理性評估、支援決策,尤其企業面臨外部壓力、內部資源緊縮時,更應避免憑直覺做出人才調整。
工具1:現金流壓力分析 +人事支出彈性模擬。企業可依不同情境設定營運安全期,如營收下降10%、20%、30%,現金流可撐多久、人事支出所佔比重是否過高。另外,也可進一步思考,評估調整外包比例,或引進自動化工具,提升產能與效率,透過事前的精確計算與規劃,更明確掌握自身的「應變空間」。
工具2:善用政府補助與資源。行政院已祭出880億元支持方案,待行政院院會通過特別條例草案後,送立法院審議。許多企業容易忽略政府現有的人才發展資源,如「產業人才投資方案」、「中高齡及高齡就業促進計畫」等,皆提供訓練或薪資補貼,協助企業人事調整壓力的同時,也能提升員工效能。建議企業將補助方案納入企業營運資源,模擬「不裁員並導入補助」是否仍可維持營運,幫助決策者理性判斷重要決策。
COVID-19疫情爆發初期,全球供應鏈受阻、營運停擺,部分企業為求生存調整人事結構。根據勞動部統計,2020年台灣最多有1,440家企業實施減班休息,影響人數超過3.1萬人。然而,這些短期措施雖有助於企業降低支出,但當疫情解封、商機快速反彈時,許多企業卻發現原有的人力已經流失,無法即時補足。
104人力銀行徵才資料庫顯示,疫情期間的工作數曾在2020年5月陷入谷底,僅有55.5萬個工作機會,但在2021年5月即攀升到85.2萬個,相當於在一年內出現49%顯著增幅,在報復性反彈的求才需求競爭下,企業便可能遭遇「招募困難」問題,眼睜睜看著復甦後的商機流失。另外,104人力銀行於2024年發布《人資F.B.I.研究報告》也指出,2023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數為54.4天,員工自願性離職率21.8%,皆高於疫情前水準,企業持續面臨無法補齊人才的窘境。
人才養成不易,從招募、錄取、到職、上手,平均需約3至6個月時間,人才資本的重建遠比企業預期來得困難與緩慢,面對如今的貿易變局,104人力銀行呼籲企業汲取過往經驗,不應操之過急或輕易裁員而損害長期競爭力。
為協助企業在不穩定局勢中穩住戰力與人才,104人力銀行提出人才管理的兩大避險策略,協助企業保有適度的營運動能。
策略1:內部人才盤點與再分配。企業平日即應掌握內部人才的專業技能與職務能力,適度盤點並比對各部門人才需求,彈性支援高產能或高需求單位,減少人員閒置與重疊,有助提升整體效率與強化團隊凝聚力,降低裁員所造成的信任與士氣損耗。
策略2:採行「投資人才」的觀點。104人力銀行建議企業將人事費用與成本轉為「人才投資」的觀點,針對關稅風暴下的轉型需求提升員工技能,例如將部分工作時間轉為在職訓練,善用政府資源,安排數位轉型、AI工具應用、語言能力、或流程自動化等相關訓練。根據104人力銀行2024年《人資F.B.I.研究報告》,疫情後的2021到2023年之間,主動投入人才培育資源的企業當中,有13.6%的企業出現超過20%以上的營收成長,將危機轉為長遠競爭力。
另外,104人力銀行提出以下兩大工具,協助企業理性評估、支援決策,尤其企業面臨外部壓力、內部資源緊縮時,更應避免憑直覺做出人才調整。
工具1:現金流壓力分析 +人事支出彈性模擬。企業可依不同情境設定營運安全期,如營收下降10%、20%、30%,現金流可撐多久、人事支出所佔比重是否過高。另外,也可進一步思考,評估調整外包比例,或引進自動化工具,提升產能與效率,透過事前的精確計算與規劃,更明確掌握自身的「應變空間」。
工具2:善用政府補助與資源。行政院已祭出880億元支持方案,待行政院院會通過特別條例草案後,送立法院審議。許多企業容易忽略政府現有的人才發展資源,如「產業人才投資方案」、「中高齡及高齡就業促進計畫」等,皆提供訓練或薪資補貼,協助企業人事調整壓力的同時,也能提升員工效能。建議企業將補助方案納入企業營運資源,模擬「不裁員並導入補助」是否仍可維持營運,幫助決策者理性判斷重要決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