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常見肌少症共4個危險因子
【記者李叔霖/台北報導】 2025/04/03

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,倘若肌肉量減少、肌肉表現有問題,代表很可能罹患肌少症!執業中醫師周大翔表示,肌少症共有四個危險因子,第一,年齡老化,年齡的變化會造成肌肉組織下降,根據統計顯示,從三十歲至七十歲,每十年肌肉質量下降百分之六。

周醫師指出,第二,不當飲食問題,營養不良、過度飲酒、蛋白質攝取不足等,都容易有肌少症的危機。過度飲酒會造成營養不良,這是因為飲酒過量,身體在取得很多熱量的情況下,通常不會想再去攝取其他食物,但酒精中並沒有足夠的蛋白質,僅僅只有熱量而已,就會間接造成營養不良。

第三,活動量不足,活動量太低、長時間臥床等,都是加速肌少症變化的因素。第四,慢性病因素,比如糖尿病、心臟病、肝病、腎臟病、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病變化,也都會間接造成肌少症。

周大翔醫師進一步指出,中醫認為,肌少症屬於痿症、虛勞等範疇,古代《黃帝內經》也有脫肉、肌肉萎、大肉陷下等相關記載。脾主肌肉,脾又為後天之本,若是脾胃運化吸收能力不佳或缺乏足夠營養補充,就容易筋痿骨軟,影響肌肉生長。

因此,肌少症治療大多以調理脾胃吸收功能為原則。中醫認為,脾主肌肉、肝主筋、腎主骨,因此,治宜健脾益氣、補益肝腎,比如補中益氣湯、四君子湯、 腎氣丸等。除了中藥治療,針灸也能改善肌少症,古代《黃帝內經》就提出「治痿獨取陽明」的論點,「陽明」即是人體十四經絡中的「陽明經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