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咀嚼 讓大腦更年輕
每天吃飯時的「咀嚼」不只是為了吞嚥食物,科學研究顯示,咀嚼其實是一種簡單卻強大的「大腦體操」,能夠活化腦神經、降低壓力、促進記憶力,甚至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。失去咀嚼能力可能是一種老化與失能的早期警訊,甚至會影響壽命!研究發現,老年人如果喪失咀嚼功能,會導致營養吸收不良、肌肉衰退、社交孤立、憂鬱,甚至增加死亡風險。因此,不論年輕人還是長者,都應該關注自己的咀嚼能力,並養成良好的咀嚼習慣。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表示,咀嚼不僅是進食動作,更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習慣。
陽明交通大學研究顯示,咀嚼時能促進腦部血流量增加,刺激神經活動,進一步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力。此外,維持良好的咀嚼功能還可延緩失智風險,咀嚼能力較低的長者,其認知能力較差,並且與大腦神經網絡的退化有關。咀嚼能夠降低體內壓力荷爾蒙(皮質醇)的分泌,有助穩定情緒、減少焦慮並提升專注力。
當你咬下一口食物並開始咀嚼時,其實大腦中許多區域都被激活。日本學者的功能性磁振造影(fMRI)研究顯示,咀嚼時大腦的運動皮質(M1)、感覺皮質(S1)、小腦、前額葉、海馬迴等區域都會活躍起來。其中,海馬迴是大腦的記憶中樞,負責學習與資訊存取,這意味著咀嚼可能幫助大腦維持記憶功能,甚至減緩認知退化。此外,咀嚼還能促進腦部血流。研究發現,在咀嚼時,大腦的血液供應量會顯著增加,提供更多的氧氣與營養,讓神經細胞保持活力,延緩腦部老化。
許多人認為「老了掉牙是正常的」,但事實上,咀嚼困難可能是身體機能下降、甚至早期失能的徵兆。韓國一項針對一○一名高齡女性的研究發現,咀嚼能力較差的長者,其認知測試分數較低,且失智風險較高。另一項台灣的研究則顯示,咀嚼能力較強的長者,其大腦運動皮質(M1)與體感覺皮質(S1)的神經連結更強,意味著大腦與口腔的協同運作在認知功能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更驚人的是,來自義大利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,對於八十歲以上的長者而言,「失能」比「罹患多種慢性病」更能預測死亡風險。研究發現,僅有慢性病但沒有失能的長者,其死亡風險增加一‧六六倍;若出現失能(例如無法順利進食、活動受限),死亡風險會增加二‧三六倍;如果同時患有多重慢性病且失能,死亡風險上升至三‧九一倍!
咀嚼不只是為了吃東西,而是維持大腦與身體健康的重要關鍵!專家建議,定期牙科檢查,確保口腔健康,及早治療缺牙;多攝取需要咀嚼的食物(如蔬菜、堅果、玉米、蘋果),避免飲食過度精緻化;每天練習簡單的健口操,如誇張開口、舌頭滾動、鼓起雙頰、咀嚼訓練等,以保持口腔肌肉的靈活度;適量咀嚼無糖口香糖,可促進唾液分泌、強化咀嚼肌力,並可能提供額外的腦部刺激。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表示,咀嚼不僅是進食動作,更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習慣。
陽明交通大學研究顯示,咀嚼時能促進腦部血流量增加,刺激神經活動,進一步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力。此外,維持良好的咀嚼功能還可延緩失智風險,咀嚼能力較低的長者,其認知能力較差,並且與大腦神經網絡的退化有關。咀嚼能夠降低體內壓力荷爾蒙(皮質醇)的分泌,有助穩定情緒、減少焦慮並提升專注力。
當你咬下一口食物並開始咀嚼時,其實大腦中許多區域都被激活。日本學者的功能性磁振造影(fMRI)研究顯示,咀嚼時大腦的運動皮質(M1)、感覺皮質(S1)、小腦、前額葉、海馬迴等區域都會活躍起來。其中,海馬迴是大腦的記憶中樞,負責學習與資訊存取,這意味著咀嚼可能幫助大腦維持記憶功能,甚至減緩認知退化。此外,咀嚼還能促進腦部血流。研究發現,在咀嚼時,大腦的血液供應量會顯著增加,提供更多的氧氣與營養,讓神經細胞保持活力,延緩腦部老化。
許多人認為「老了掉牙是正常的」,但事實上,咀嚼困難可能是身體機能下降、甚至早期失能的徵兆。韓國一項針對一○一名高齡女性的研究發現,咀嚼能力較差的長者,其認知測試分數較低,且失智風險較高。另一項台灣的研究則顯示,咀嚼能力較強的長者,其大腦運動皮質(M1)與體感覺皮質(S1)的神經連結更強,意味著大腦與口腔的協同運作在認知功能中扮演關鍵角色。
更驚人的是,來自義大利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,對於八十歲以上的長者而言,「失能」比「罹患多種慢性病」更能預測死亡風險。研究發現,僅有慢性病但沒有失能的長者,其死亡風險增加一‧六六倍;若出現失能(例如無法順利進食、活動受限),死亡風險會增加二‧三六倍;如果同時患有多重慢性病且失能,死亡風險上升至三‧九一倍!
咀嚼不只是為了吃東西,而是維持大腦與身體健康的重要關鍵!專家建議,定期牙科檢查,確保口腔健康,及早治療缺牙;多攝取需要咀嚼的食物(如蔬菜、堅果、玉米、蘋果),避免飲食過度精緻化;每天練習簡單的健口操,如誇張開口、舌頭滾動、鼓起雙頰、咀嚼訓練等,以保持口腔肌肉的靈活度;適量咀嚼無糖口香糖,可促進唾液分泌、強化咀嚼肌力,並可能提供額外的腦部刺激。